商业地产的世界里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从CARREFOUR到EATALY,商业地产的世界里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做商业地产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家乐福。我的商业地产启蒙课就是从一个家乐福项目的收购开始,那是通州的九棵树家乐福,时间是在2006年。那时的通州是继望京之后北京城的又一个大“睡城”,去那做商业是件很冒险的事。我们最终却还决定去收那个项目,除了买价还不错外,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家乐福已经签约,那里会是他们开的第一家郊区店,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不仅家乐福赌赢了,这个项目也成为了阳光新业做的最成功的社区商业中心之一,从这个项目上还培养出最强悍的运营团队。
那段时间我跟家乐福的拓展团队在学习他们开店的逻辑,他们告诉我商圈的逻辑,告诉我如何识别有效的客流,还告诉我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家乐福名字的寓意,CarreFour是什么意思呢?街角啊,四方汇集之点!后来我们又去和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合作,我还去他们日本的总部学习,日本人一上来跟我们讲的选址逻辑也是交通,他们说一个店的上佳位置是四面临路,次者把角,最次是只有单面临街,倘若不幸窝在里面,那是打死也不能去的。这个理论后来在商业地产圈被归纳为“金角银边草肚皮”,没错,就是围棋那套理论,没有气眼不能活。
我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商业地产的存活依据都在于主力店的选择,万达率先提出了“定制开发”逻辑,捆绑了沃尔玛,沃尔玛觉得那里合适开店就去哪建,反过来也一样,拿到一个商业用地,首先要问主力店有没有合适的选择,否则就不能去。后来,万达摆脱了单一的捆绑,跟家乐福等其他大主力店也合作,后来自己出师了,为了配合规模扩张的需要,干脆就自己做主力店。不管怎样,大的选址逻辑还是一样,辐射商圈人口和交通环境仍是首要的考量指标。
不过事情好像在悄悄发生改变,也不知是真的因为电商的冲击,还是资产泡沫化导致租金上涨的压力太大,在商业地产圈开始讨论“去主力店化”,开始研究多次主力店的替代可能。是啊,对于购物中心的经营者来说,家乐福这样的大主力店意味着多方面的不合适:1、他们租金是最低的,租约还最长,20年租约几乎没有调整空间,2、他们要占用大量的面积(一般是2万平米左右),可气的是他们还往往拿一半出来做外租区,还要跟你的分租部分抢生意!3、他们往往需要单独的入口,他们吸引的人流目的性很强,大多其实与其他部分的客流并不重叠,他们带来的“人气”其实只是热闹而已。
于是这些年我们发现这些原来需要“跪舔”的洋品牌零售大主力店们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大量的在关店,在收缩,有的已经退出中国,有的已被国内品牌收编,剩下来的要么开始接受小型化,要么就得往精品超市转型,还是大而全的几乎已经没有在市区存活的可能,随着原始低租金租约的到期,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被扫地出门。他们退出来的面积现在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存量改造课题,如何让这些“盒子商业”焕发新生,成为有价值的持有物业。
就在这个时候,大概你也被刷屏过,我们发现有一家很不“正宗”的新型超市正在崛起,它的名字叫“Eataly”,一家在2014年全球只有28家店的小型连锁超市,创造年收入约15亿人民币的收入!为什么在大型超市遭受严峻挑战的今天,这样的超市会崛起?我们还是来看它的名字,欧洲人真的很简单,所有的秘密都写在品牌的名字里,Eataly不就是Eat(吃)Italy(意大利)吗?对啊,这是一家可以现买现吃的超市!买的吃的还不是那些大路货哦,是来自意大利各处最地道最新鲜的美食!我们都知道罗马之于欧洲历史的重要性,我们同样也知道意大利在欧洲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就是这么一家超市巧妙的利用了文化上的优越,创造了一个意大利人在其它领域都很难实现的成功。在懒散的欧洲,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别家商店大多在晚上8点就打烊了,Eataly却硬是天天从早上10点营业到晚上10点半,因为人们在这个吃喝玩乐充满新鲜的地方真的是流连忘返!现在这家店已经开到了美国最繁华的都市,老大陆给新大陆带来了清新之风!在美国他们同样大受欢迎!至于下一站会不会是中国,Who Knows!
你可从这样的商业变迁中感受到什么?是人们在喜新厌旧吗?是因为有什么高明的管理理论没被发现吗?是有什么互联网逻辑在“颠覆”着传统吗?都不是!它甚至是一种回归,是从简单的规模化大生产的逻辑向个性化、感知化、社交化的回归,在你面前所展现的场景难道不就正是罗马人的集市,随买随做随吃不就是我们儿时的记忆,碰巧你还认识那个摊主,他知道你家的习惯,他会告诉你今天又进了什么好东西,隔壁老王又琢磨出啥新鲜的吃法。这个时候你还会记挂该去做个什么“比价”,或者什么“剁手”大促销吗?你认为你消费的仅仅是那些商品吗?人们依依不舍的,难道不是那一天美好的时光吗?
这就是实体商业的自我救赎,这也就是未来一个做商业的物理空间应该体现的价值所在。让我们忘记那些冰冷的数据,不要只会去算那些看的见的别人都会做的东西,不要只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能为你带来的人流,“你是谁”正在比“你在哪”更重要,“我喜欢你”正在比“我路过你”更有驱动力!要知道,出行越来越不易的今天,选择一个聚会的地方正在变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要浪费一段生命的时光,就浪费在那些能带来我们美好回忆的地方吧!我很期待会有“吃在中国”或者别的什么创新业态在中国的出现,这不正是我们“老大帝国”的文艺复兴吗?我相信,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