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产业转变 探索"总部+研发+产业"模式

 昌平区正在由过去以房地产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昌平在转型中找到了两个支点:服务央企和支持创业。抓大的同时也不放小,让昌平央企云集、中小微企业发展迅猛。对央企的良好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引领昌平产业结构向高端升级,推动昌平经济转型发展。

  探索“总部+研发+产业”模式

  昌平区是央企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所在地,神华集团、中国电子等15家央企已正式入驻。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央企军团开始快速向昌平聚拢,成为昌平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央企项目激增,直接拉动了昌平区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数据显示,央企在昌平项目的财政贡献由2009年的1.5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3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0%。今年上半年,昌平区央企共实现财政收入3.89亿元,同比增长33%。

  为推进央企项目在昌平落地,昌平区于去年4月成立了“中央企业服务部”,专门追踪服务央企,并先后两批选派29名优秀干部到入驻未来科技城的央企挂职。每一名挂职干部都是一名联络员,负责央企和昌平区之间的联络沟通,对于企业遇到的难题,主动协调解决。

  不止未来科技城,目前,昌平拥有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产业园区6个,市级产业园区4个,包括未来科技城、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北京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10个产业园区集中连片,空间上与海淀北部的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园区相接,形成蔚为壮观的京北高科技产业聚集带。

  依托重点产业园区,昌平积极探索“总部+研发+产业”的发展模式,集中引进和实施三一北京制造中心、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能源科技、高端现代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6年翻一番。

  “一条龙”服务伴随创业全程

  众多央企的入驻,为昌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昌平区在注重服务央企的同时,也不放弃创业带动就业的中小微企业。

  上个月,昌平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创业型城市”称号,成为本市惟一一个获得此荣誉称号的区县。

  自2008年起,昌平区启动创业型城市创建行动。2009年,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昌平在全市率先推进青年群体创业;2010年以来,提出了“全民创业”理念,“创业昌平”成为全市特色品牌。

  昌平区通过打造“创业之路全程伴随”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几年来,昌平区累计帮扶11.8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2万人;三年创业成活率达到35.8%,其中青年创业成活率达到80%以上;为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额度93.59亿元,实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73亿元,创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8.58%;乐普医疗、北陆药业等18家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成功上市。

  此外,昌平加大对青年群体、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高端人才4类重点群体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集成了涵盖创业培训、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资助、经营场所保障、手续办理7个环节的40多个扶持政策。

  截至目前,昌平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创业体系;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创业示范园为代表的青年创业体系;以草莓博览园、百合种植基地、民俗旅游村、乡村酒店为代表的绿色创业体系;以技能人才、巾帼妇女、残疾人开办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技能创业体系。多方扶持创业、平台支撑创业、服务保障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腾笼换鸟”盘活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只有凭借自主创新的支撑引领,才能在这场战役中掌握主动,收获战果。昌平区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退出低端业态,为产业升级腾出宝贵空间。

  昌平曾是京北最大的煤炭集散地。截至2010年,昌平区共有煤炭储运场地56处,储煤总量为344.2万吨。储煤场地越聚越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从去年8月开始,昌平区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煤炭经营市场和储煤场地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利用4个月的时间,将区内30家无证照经营企业和储煤场地全部清退。按照整治计划,今年年底前,昌平将退出储煤产业。

  “未来2-3年,与储煤场地一样将成为历史的,还有废品回收、建材存放等低端产业,以及鹿牌保温瓶厂等35家 ‘三高’企业。”昌平区发改委总经济师樊懿德介绍,昌平区将提高产业的准入门槛,加大“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和“三高”企业的淘汰力度,腾笼换鸟,盘活空间,推动地区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此外,为给区域创新创业插上飞速发展的翅膀,昌平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两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大力支持北航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成果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昌平园技术合同登记处共登记技术合同388项,同期对比增长26.8%;成交总金额达141912.56万元,同期增长2.03%;其中技术交易额140762.98万元,同期增长1.98%;实现合同份数280项,同期增长16.67%。

(来源:北京商报)